人物|范源濂:汨罗籍中国近现代教育先驱
2024-01-25 18:51:08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徐娟 | 作者:彭祥          浏览量:13318

范源濂:汨罗籍中国近现代教育先驱

彭祥

范源濂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祖籍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原湘阴县一都)弼时村范家坊,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范源濂的先祖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佑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岀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岀了"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因遭朝臣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的第四代孙范直谅为范氏迁湘始祖,传12代后,其裔孙范兴华、范兴旺于明洪武11年(1378年)迁汉家山北边的汉家塘、龙坑居住。范兴华的墓在汉家塘屋后山上,范兴旺的墓在弼时村龙坑屋后的虎形山嘴上。

范源濂的曾祖父范骥曾任直隶大兴、新城的知县,父为邑庠生,以教书为业。1889年,范源濂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道中落,次年随母迁居长沙。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范源濂于第二期投考入学,与蔡锷同为粱启超的得意弟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粱启超避逃海外。1899年,范源濂与蔡锷、唐才常一同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随后接粱启超函约,东渡日本,就读于梁氏所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唐才常在南方筹组自立军,密谋起义,范源濂潜回国内,联络时务学堂师友,准备响应,后泄露遭到通缉,再次流亡日本。

1901年,清政府上谕诏布"派游学",鉴于国内学校初创,学科设置不全,学生赴日后没有相当程度的学校可入,范源濂便向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建议,在日本的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他自任翻译。国内学生闻讯而来,盛况空前。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派员赴日考察教育,范源濂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先生为之介绍日本教育状况,并亲自"指陈各省教育教授之原理,以及普通、特殊各科之应用,并为译析日本全国之教育制度及其普被之方法",颇得清庭要员赏识。不久,范源濂被清廷电召回国任清政府学部主事,因学部初创,无先例可资援引,范源濂以自己在日本得来的学识经验悉心规划,三四年间,即由主事而升至员外郎。1909年,范源濂联合同志创设殖边学堂,同年冬,发起尚志学会,它附设的尚志医院,法政讲习所实行义务授课,并编译文化及哲学书籍,刊行尚志学会丛书。1909年7月,为办理庚款兴学事业,外务部与学部联合成立游美学务处,作为考选留美学步的机关,范源濂由学部派为该处会办。1911年2月,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改名清华学堂,成为正规留美预备学校,范源濂充任副监督。

辛亥革命后,范源濂因与前清官僚有交往,又与革命党领袖黄兴、宋教仁等有同乡同志之谊,南北议和期间,颇得袁世凯倚重,被派定招待南京迎袁专使,又随唐绍仪赴南京接洽统一,斡旋其中。

1912年,蔡元培出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就任后的教育总长,随即邀请范源濂出任教育次长。几个月后, 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专权,辞职出国,教育总长一职由范源濂接任。范源濂在任职期间, 颁布了帝制推翻后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部于1912年9月、10月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师范教育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任务、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入学条件、教职员任用、经费及领导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国教育史上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此间,黄兴积极运动政党内阁,希望名列共和党的范源濂也能加入国民党,范源濂以"个人素性不适于政党生活"为辞,脱离共和党,并声明决不再入他党。1913年1月,范源濂辞去总长,于9月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负责编定新式教科书。

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暴露,范源濂对袁世凯逐渐疏远,又追随梁启超、蔡锷从事倒袁活动。1916年5月,护国运动的指挥机关军务院在肇庆成立,因上海为全国交通的中心,于是派范源濂与谷钟秀为驻沪代表,范源濂奉梁启超之命奔走于黎元洪、段祺瑞处。袁世凯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7月任命范源濂为教育总长。

范源濂二度出任教育总长,上台伊始他重整教育大业,颁布实施细则,明令删除"读经"一项,摒弃复古教育。1917年1月,范源濂兼署内务总长,本欲整顿民政礼俗,有所作为,无奈军阀操戈,政客结党营私,虽勉力图维,然"忽忽数月,成绩茫然",4月辞内务部职。其时,黎元洪与段棋瑞在是否参加世界大战问题上发生冲突,相持不下,范源濂四处调解,毫无结果,段祺瑞被迫去职,12月,范源濂也提交辞呈。

1918年春,范源濂赴美国考察教育,接受了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的学说,认为只有从调查入手,才能改进中国教育。同年冬回国。次年3月,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会,范源濂出任调查会会长。1921年夏,他与蔡元培等人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聘请孟禄博士来华调查中国教育。12月,该社与教育杂志社及中华教育共进社合并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专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组,分研究、关税、公债、赔款四部,范源濂任赔款部主任。

1918年,张敬尧任湖南督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众忍无可忍,掀起驱张运动。1919年11月,范源濂领衔与徐佛苏、刘葵一等湖南旅京士绅向国会提交弹劾书,控诉张敬尧祸湘六大罪状,要求政府"先去祸湘之人,更施福湘之政"。驱张运动成功后,赵恒惕又称霸湖南,以"援助湘省自治"为借口,出兵湖北,范源濂即刻电责他放弃行动。

1920年8月,直皖战争结束后,直系组阁,范源濂三度出任教育总长。在任期内,他建立了高等专门以上学校视察委员会,筹办教育博物馆,公布国音字典,通令各省推广蒙养院,订立教会所立学校立案办法。1921年4月,北京八校教职员因政府积欠薪金,愤而罢课。范源濂身处教员与政府之间,苦苦劝告:"教育乃精神事业,动辄罢课,则精神方面之损失,宁有限量。"6月,示威学生与军警在新华门前发生流血冲突,目睹政府横行无理,学生坐废光阴,范源濂心急如焚,邀汪大燮、傅增湘、张国淦、张一麟等四位要人出面调停,奔走于交通、财政诸部之间,疏通关节,谋求教育经费的着落,缓解教职员、学生与政府间的对立情绪,风潮才得以平息。

封建帝制推翻后,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惟范源濂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1922年6月,范源濂再度赴美,考察农业及公民教育,后转道欧洲,与英国政府商洽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1923年2月,范源濂漫游海外时,教育部发布范源濂为北师大第一任校长的任命,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学生教职员联合会、学生评议会等团体立即发表宣言,掀起迎范热潮。他们一致认为范源濂服务教育界最久,作为教育界名流,他提倡师范教育,成绩显著,因此,师大校长非范莫属。1923年10月,范源濂自法国归来,1924年1月到校就职,谢绝四度出任教育总长而专心致力于师大的建设。他实施严格考试、严格管理制度,注重人格教育,培养师生、同学之间健康友爱的关系,又邀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蒋方展、黄郛等来校讲学,事无巨细,均用心备至,仅历时半载,成绩已大有可观,全校精神上、物质上都焕然一新。9月,因经费短缺,"困迫情形、莫由解救",范源濂恳请辞职。全体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挽范委员会,多方挽留,范源濂终未续任。

1924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庚款余额1200余万美元"归还给中国使用"。中美乃重订协议,成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中国政府派范源濂出任中基会中方董事,兼首任干事长。在他的努力下,该基金在3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范源濂因积劳成疾,于1927年12月23日去世,终年52岁。

范源濂一生心系教育,早年创办留日学生法政速成班、尚志学会、清华学堂、殖边学堂在内的各类学校,主持制订新教育方针、制度和政策, 参与游美学务处与清华学堂管理、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政、筹办南开大学, 管理中美科学教育文化基金等等,范源濂实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先驱。(作者彭祥,系政协汨罗市第六届、第七届主席)

责编:徐娟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