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修身养性的老人
2022-09-07 16:34:13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浏览量:115498

做一个修身养性的老人

周太痴

沿着生命的长途一路走来。经过平芜,也踏过坎坷;拂过花丛,也穿过荆棘。一抬头,眼前已是桑榆向晚,为霞满天。面对当前的这一段晚景,一些人却难免彷徨迷离,甚至在外境诱惑和内心冲动的夹击下乱了阵脚,导致身体和心灵世界快速崩溃。自己进退失据,外人看着不堪。因而,如何修身养性就是一件值得所有老年人认真思考的事情。

广义地讲,古往今来,修身养性都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因为它是做人的大根基。生而为人,无论他什么年纪、什么性别、什么行业、什么阶层,如果要安身立命,成长成就,就都离不开修身养性。它是每一个有觉悟的人毕生修持的功课,虽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行持,却紧切而深度地影响着全社会。

先说"修身"。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从宏大处往细小处讲。紧接着又说:"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反过来,从细小处往宏大处讲。后面总结一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修身是前面格、致、诚、正等几项功夫的归结,又是后面"修、齐、治、平等几项事业的起点。它是整个人生的关键和中枢,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源泉。

再说"养性"。

关于养性,传统的儒释道和中医都有自己的见解 大致方向相同,分歧也不容小视。儒家大都认为养性指修养性情,涵养天性。在日常的语默动静中克制人欲,遵循天理,保任天性。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也说过"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道家则多把养性当做一种修炼技巧,归纳进修行功夫的范围,甚至功夫界还有"性功""命功"之分。比如道教祖师有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万劫修行难成圣"。医家则又把养性当做养生之法,是一种借助技巧或外物进行调理身体、恢复体质的保养行为。如《吕氏春秋》云"物也者,所以养性也。" 又如《后汉书.方术传.华佗》记载:"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而佛家则赋予"性"以特别深奥宏远的涵义,它无有实相,却是法界万有的本体,也是吾人"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非语言文字所能彻底解释、非思虑度量可以真切抵达,谓之"不可说不可说",又谓之"不可思议"——不可思,即不能够思量;不可议,即不可以讨论。看起来真的神妙莫测,玄之又玄。据说,只有明心见性的大成就者才能究竟明白它的真实涵义。而且禅宗还有"见性成佛"一说。可见这个"性"非同小可。这里,借用禅宗六祖惠能开悟时的心得报告给"自性"作一个注脚,请看官自己参究 :"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家讲的"性"确乎难以见到,也难以捉摸,但从过来人的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性"的属性来。比如"清净"、"不动不摇"、"出生万法"等等。从这些消息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养性的基本宗旨来,比如对应前面的是修"清净心"、修"定力"、"不作外求"等等。

综上,广义的修身养性,是一个宏大、高远的功课,跟人的道德、学问和人格的成就密切相关,乃圣贤君子之所为。它自觉不自觉地贯穿于每个人生命的始终。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死,都不可须臾背离,又岂独晚年之时才须修身养性?

反过来说,正因为广义的修身养性是如此高大上,以至于普通凡俗之人不敢直下担当。尤其像你我这等年事渐高、心力渐减的老人,在人生境界上很难再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怀。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涵养内心的安详,保养自己的身体,以身心健康的状态安度晚年。这,便涉及到狭义的修身养性。

狭义地讲,老年人的修身养性具体而微,实实在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不是深山古洞的寻玄探妙,不是书斋学院的穷经究典,而是切着城乡百姓的生活实际,落在日常起居中的点滴修养。古往今来,许多人在这方面积累了无数心得,总结了无数经验。本文无意一一列举、条分缕析,只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存心和实操两方面归纳几个观点,供读者和有意修身养性的老年朋友参考,并祈批评指正。

修身养性,要识得破、放得下。

识得破,首先要把过去的事情看淡。

人到了一定年纪,从大处讲,该走的路都已经走了,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该见的世面都已经见了。心中可以释然了。如果觉得还有没有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见过的景,那也应面对现实,不要心存遗憾和不足。如果简单方便,你且去走了来、做了来、见了来;如果太过麻烦,你也不要霸蛮,省些精力岂不更好?毕竟已不再年轻,相较过去多少有些身心不济,有的甚至来日无多。"此事古难全",何须求全责备?不如就此放它去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说什么爱恨情仇,道什么是非成败,都似汨罗江中水,滔滔西去不可留。你不再强壮,不再得势,不再面有花颜,不再身居官位·····可以念旧,但不要恋栈。童年时的青梅竹马、少年时的倜傥风流、青年时的人生得意,壮年时的对酒当歌,都只是昨日风光,渺渺然成了记忆。正如歌词里写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世易时移,旧恨理当放下,旧爱也何妨放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偶见有老年人谈起往日志得意满处,依然眉飞色舞,得意洋洋,而想到从前的别扭,又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挥动老拳誓报前仇。似这般身在当今,心迷过往,就傻了。

识得破,其次要把当下的事情看开。

世界五彩缤纷,眼前万般风物。老年人不可迷失在当下的景象之中。不必说大千万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不必说世事无常,转瞬即逝,就只从普通人的历练处考量,面对荣誉、金钱、地位和容颜,老年人看得多了经得多了,自然淡泊明志,知道所谓的当前也很快就会过去,没有什么大不了。过去事如此,当今事也无非如此,那番滋味大抵相同。看穿了,"荣华本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何必锱铢必较,何必寸土不让,何必以牙还牙,何必睚眦必报?不要如年轻人耍性子那般斗勇争胜,也不要如小孩儿闹糖果那样恋地打滚,在在处处保持着老年人的宁静与冲和。与自己干系不大的事务尽量不要横加干涉,指手画脚。尤其退休老人不可强出头,要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当事者、相信年轻人,千斤重任交付他们好了。曾国藩先生的父亲做了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即使拿到今天,这联意依然值得玩味。

结合现实看,人生七情六欲,其中老年人第一难于勘破的是一个"贪"字,即对物质世界的贪恋,没得到的想得到,得到了的不愿失去,这就是常言的"患得患失"。古圣人曾专门告诫说:"老之时,戒之在得"。老年人第二难克服的是一个"嗔"字,即越老脾气越大,说话做事不太顾忌情面,俗话说"天干无露水,老来无人情"。殊不知,当我们看破现象后,把狭隘的得失心放下来,把偏执的斗讼心平息了,不囿于一事一物的荣枯,不争于一时一刻的胜负,反倒觉得天开地阔,所谓"物与我皆无尽也"。一旦到了这个不为物驭的境界,就会像苏东坡说的那样:"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目极八表,神游物外。有时唱唱《好了歌》,得空诵诵《七笔勾》,快何如哉!

汨罗人常说的"识得破",不只是字面上显示出的"看得透彻准确"的意思,还有不在乎、不着意、撇得下等含义,这也是一种洒脱超越的境界。这话对年轻人讲是善意的嘲讽,对于老年人来讲却是一种大度的褒扬。老年人就应该"识得破",应该比年轻时更从容大度。对别人,无论是老伴、儿女、邻居、朋友,甚至对从前的对手、怨家,都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进一点就进一点,退一点就退一点,不必在意,更不必争论。对自己,不必太克扣、太吝啬、太舍不得。不管外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该吃的时候吃,该玩的时候玩,该睡的时候睡。大好晴天,年轻人在下地干活,而你却拉抻四肢睡大觉,这是识得破;猪肉贵到三十五块钱一斤,也要买个一斤八两打牙祭,这是识得破;邻居家的小孩把你家塒里的鸡蛋捡走了,你明明看见也不做声,这是识得破······识得破的老人是聪明的老人,是会过日子的老人,也是招年轻人喜欢的老人。

毛主席有诗句云"风物长宜放眼量"。境界当前时,老年人尤其应当三复斯语。

修身养性,要定得住,站得稳。

谈论国家大事时,人们往往说要保持"战略定力"。其实,个人修养,也离不开定力。没有定力,心随境转,便难免生死疲劳,这是一定的理。古时圣贤认识到这个理,所以大力提倡修炼定力,也介绍了许多提高定力的方法。我们不妨多多参考。佛家多讲禅定,他们是这么注释"禅定"的:外不着相谓之"禅"。内不动心谓之"定"。不着相是智慧,不动心是功夫。外面的世界万象纷呈,万端变化;内在的精神心猿意马,举措无端。这样的状态下,吾人要即相离相,如如不动,这便是入世必修的禅定功夫。同样,道家和儒家,也都把定力看做功夫成就的枢纽。

我们常常难免受着外境影响而情绪失控,堂堂五尺之躯与木偶戏中的傀儡没多少区别。台上活跃着的木偶背后却是被很多细线提着,操控在幕后艺人的手中。一举一动看似热闹,其实都不是自己在做主。吾人何尝不是如此!假如有人当面夸我:周嗲您老人家诗词如何如何好、书法如何如何妙、做人如何如何正派、德行如何如何崇高······我听了口中连连谦虚,内里却是心花怒放,外表也是眉开眼笑。得意忘形处,一跳三尺高。反过来若有人当面骂我:周某人你这家伙长相难看,单眼皮、龅牙齿、尿泡脸,诗词狗屁不通,毛笔字像猫哩呕的······我当即就会面红耳赤,恶言回击。激动失态处,一跳三尺高。看!我这身体完全被外境控制了,别人三句好话让我一跳三尺高,三句坏话又让我一跳三尺高。譬如木偶,身不由己,被幕后的人提着细线在哪儿一跳一跳,自个完全没有做主。事后反观,自己都觉得滑稽可笑。

定力不能随便得来,非长久锻炼打磨不能成就。有几多文坛名士、武林豪杰、官场老手、商场好角,在财色名食睡面前站不住脚跟,最终败下阵来。嘴里"八风吹不动",行为"两屁打过江"。据传,当年陈独秀参加科举考试,考题是出自《孟子》的一句话"四十而不动心"。陈独秀大笔一挥,破题一段:"光天化日之下,有白金斥地;夜深人静之时,有玉体横陈。能不动心乎?动、动、动······(一连写了 39 个"动"字),不动!"到四十个字才是"不动",算是他对"四十不动心"的注解。这当然是一个调侃或曰恶搞,但也从一份侧面说明了一个事实:境界现前,守心不易。

定,可以平息纠纷,可以稳固根本,可以开启智慧。定是安顿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淑世良方。

人到老年,不必羡慕传统儒士"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高超定力,也不必追求面壁九年、蒲团坐破的化外功夫。只需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当中心情安定,不紊乱,不惊慌,不迷糊,不动摇。除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准并长期习练外,还需从遵守规矩下手,包括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礼制、师长的教诲和世俗生活中的讲究和禁忌,持而不犯。所谓"因戒得定"即是这个意思。大的方面不触犯,小的方面也不迷失。不被小恩小怨乱了方寸,不被野花杂草迷了眼眸,不被闲言碎语搅了清梦。不做外境的木偶,不受外人的摆布,不受情绪的牵扯,捡了三个不喜,落了三个不忧。人家说你好也好,人家说你歹也好,反正都不太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他外面风起云涌,我自心中风平浪静。

定得住,站得稳,是做人的本事,更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必须。有定力的老人,心中不苦、不累,活得舒服。

修身养性,要有所为,有所寄。

修生养性,绝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呆着不动,而是心要静,身要动,动静相宜。有为乃大,无欲则刚。身体有所为,心情有所乐,精神有所寄。老年人太闲了,甚至心里空虚,没有寄托,没着没落,一天到晚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这反倒难受,会闲出病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是这个理,人类社会也是这个理。因此,对于老年人仍然要大力提倡有所作为。身体上,活动有助于经络和血脉的流通;精神上,活动有益于情绪的调适和心理的健康。太过繁重的劳作当然不能干了,太过剧烈的运动当然不能参加了,在把握这个尺度的前提下,多活动有作为是老年人修生养性的一剂良方。

翻看各类健康书刊,浏览各类健康电子版,老有所为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触处皆是。这里简单归纳出几个方面:劳动养生、运动养身、艺术养生和修炼养生。

劳动养生。老有所为,可以寄情于简单的体力、脑力劳动,通过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安顿身心。许多人年轻时候劳动惯了,退休后离开了原来的劳动岗位,角色转变时,不仅心理不适应,身体也往往不适应。这时不妨从事一点没有心里压力,不以追求经济报酬为目的的劳动。比如务弄一块菜地或花园,锄土拔草,浇水施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既活动了身体,又观赏了花草,还可以收获放心环保的蔬菜。物质精神双丰收,岂不欢喜?

运动养生。老有所为,离不开适度的运动,除了散步、逛街、旅游等肢体运动外,还可以根据身体实际量体裁衣,选择性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一般来讲,像举重、跳高、短跑、打拳、体操、踢足球、打篮球等项目难度大,动作猛,不太适合老年人去干。但那些动作轻便舒缓、对抗性不强的项目,尽可以放心大胆参与。比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慢跑、登山、打门球、室内游泳等等都不失为好的选择。另外,以脑力占主要因素的体育活动,如桥牌、象棋、围棋等等可以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老年人不妨多多参与。

艺术养生。老有所为,可以大胆进入艺术殿堂,在艺术的广阔天地自由翱翔。艺术是美,最能怡情养性。在这里。你可以只是纯粹的观赏美、也可以参与进去,积极创造美。艺术门类千千万万,随便哪一个都足以把人带入心旷神怡的境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吟诵唐诗宋词,可以挥毫泼墨地书写真草篆隶,可以手舞足蹈地表演生旦净末丑,可以画娇荷,可以塑裸女,可以摄晚霞,可以唱飞鸟······且不说象牙塔里的纯艺术,不说琴棋书画,也不说诗词歌赋,仅说那些生活中的实用美术,它们在承担生活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包涵了深厚的美学元素,承载着艺术的美好,也足以让我们陶醉其中。比如房屋桥梁中的建筑艺术,比如锅碗瓢盆中的烹饪艺术,比如绫罗绸缎中的服装艺术,还比如茶艺,比如陶艺、比如园艺······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兴趣点,可以成为老年人修身养性的好方式。

修炼养生,老有所为,也可以潜心于传统的古法修炼或当代的科技养生。传统炼养技能是一个未知元素比较多的领域,但也值得有文化自信的国人去一探究竟。大家有所耳闻的修炼方法,如瑜伽、采纳、导引、站桩打坐、步罡踏斗、朝觐礼拜等等,修行得当也有助于调养身体,陶冶情志,甚至收获一番别样风光。至于现代科技养生,大街上偶尔可见,有兴趣的老人不妨走近去参考参考,这里不做赘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美好,老年尤甚。让我们从容镇定、步履安详地走过风光无限的老年。大家珍惜、珍重!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