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生长的稻田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周小珺)11月7日,汨罗市长乐镇谊情马桥农业公司的田畦间,二十余名农户正弯腰俯身,将成捆的稻草秸秆均匀铺设在畦床上——这些秸秆即将成为菌菇生长的天然“温床”。这是当地在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推行“稻菌轮作”与“水稻育秧大棚轮作”模式的第二年。该模式不仅成功激活了冬季闲置农田,更帮助农户实现降本增效,让“冬闲田”真正转变为“增收田”。
农业农村局农技员指导水稻育秧大棚利用闲时种菌菇
地头一侧大棚内,一排排栽培菌菇的畦床整齐排列。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岳阳试验站的技术人员周威正在现场指导:“盖草务必均匀,厚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有效保温保湿,为菌丝生长创造理想环境。”他特别叮嘱公司负责人熊岳飞,当前正值菌丝萌发的关键阶段,必须精准控制湿度、及时清理排水沟,严防积水影响菌丝发育。
“去年试种菌菇尝到了甜头,今年又有农技专家全程指导,我们果断把种植面积从4亩扩大到15亩,预计亩产可达6000斤。”熊岳飞介绍,基地采用“水稻育秧大棚+稻田”错峰联作模式:大棚内的菌菇10月初下种,12月20日左右即可采收;而大田区域的菌菇生产则从11月开始,持续至次年3月。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冬季土地资源、拉长了采收周期,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全年务工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菌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还能还田肥地,为下一季水稻丰产打下基础。
农户种菌菇
整个种植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态循环”理念。基地以本地废弃的水稻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粉碎、发酵等工序,将其转化为优质的菌菇培养基;而采菇后的菇渣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秸秆—食用菌—菇渣—农田”的绿色闭环。这一模式既破解了秸秆处置难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持续推广稻菌轮作、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高效生态模式,为农户提供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理的全程技术服务。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冬闲田综合利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一审:徐 娟
二审:游 岚
三审:杨剑波
责编:游岚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时政微观察丨广东之行,总书记强调两种精神
拾光纪·高清图集!定格十五运开幕式上令人难忘的瞬间
微视频|习近平的体育强国梦
联播+|锚定“十五五” 总书记要求海南坚持这一战略定位
近镜头|总书记心系体育强国梦
一见·柚子里的“三农”情怀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广州隆重开幕 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
金色相框|习近平总书记海南、广东之行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