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汨罗丨2009年9月,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遗”
2025-10-15 16:20:54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浏览量:10647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76个项目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有22个项目申报成功。其中,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端午节”榜上有名,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标志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在国际上再获认可。

此次申报的“中国端午节”由四部分构成,除汨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外,还包括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申遗历程

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江陵端午祭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唤起了中国社会对本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2005年端午节前后,媒体再次聚焦中韩两国关于端午节的文化渊源之争,众多学者参与讨论,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和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湖南省文化厅将汨罗端午习俗列为重点推荐申报对象。

2005年8月5日,汨罗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团队,正式启动申遗工作。由于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文本编制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与范例,团队面临全新挑战。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方考证,最终确定项目名称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并明确申报文本“史料详实、习俗丰富、影响广泛、文化深厚、理论扎实、文字生动、图文并茂”的总体定位。领导小组从宣传、文化、史志、广电、弼时纪念馆、国税等多个部门抽调人员,按任务分工组建七个工作组,加快推进工作。  

在高质量的工作目标引领下,申报文本编制实现了三项重要理论成果:一是系统梳理了端午与屈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诗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屈原与端午节的渊源;二是全面整理了汨罗地区的端午习俗,并深入阐释了这些习俗的文化内涵;三是对汨罗端午节的历史形态进行了价值探讨,还原了汨罗先民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人民纪念屈原以及节日内涵的持久文化意义,从而提升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2005年9月2日,岳阳市文化局与汨罗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专家对申报文本进行论证。专家就文本主题、文字风格及申报细节等提出了完善建议。文本修改后,岳阳市文化局出具评审意见并上报湖南省文化厅。同年10月,湖南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评审,一致认为申报材料详实、习俗独特、价值重大、文本科学,同意推荐上报。

2006年3月,“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在文化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中通过专家审议。同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后,汨罗屈原纪念馆与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在交流中,共同探讨进一步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事宜。2008年8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率先行动,决定将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文化部沟通时,部领导和专家建议整合湖北、湖南等“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联合申报,定名为“中国端午节”,并指定由湖北省牵头。

2008年9月,湖北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到汨罗考察,就联合申报交换意见。随后,湖北省文化厅统筹“三省四地”共同编制申报文本,并多次赴京组织评审与修改。申报文本通过文化部评审后,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一年后,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源流、内涵与文化价值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起源于民间,繁荣于民间。汨罗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为这一习俗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与广阔空间。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源自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历史悠久且蕴含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汨罗江流域作为洞庭湖五大水系之一,每年春夏之际常常洪水泛滥,汨罗先民认为这种自然现象是龙在主宰。因此,在夏至新年(古时南方曾以五月为岁首,夏至即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祭祀祖先,并划舟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尽管汉代以后五月不再作为岁首,但夏至前后的这些习俗仍得以保留,并逐渐集中到五月初五。

汨罗江畔的先民对龙神极为崇拜,沿江两岸建有多座龙王庙。除日常祭祀外,他们选定五月初五这一传说中龙最为活跃的日子(另有二月初二“龙抬头”),在江上划着装饰成龙形的小舟或渔船,既娱龙也自娱。

端午前后,春播农忙告一段落,人们借此节日稍作休整,形成了“歇端午”的习俗。汨罗江畔因此流传着谚语:“牛歇谷雨马歇社(汨罗方言读shè),人不歇端阳惹人骂。”

赛龙舟 唐大柏摄

远古时期,人们常自行采集中草药治疗疾病。长期经验表明,端午前后采集的草药疗效最佳。因此,人们习惯在此时采摘艾叶、菖蒲等草药,晾干备用。正如汨罗谚语所言:“荒坡野艾喷喷香,水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

这些农耕时代的智慧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汨罗江畔原生态的端午习俗。

战国晚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殉国。沿岸百姓闻讯纷纷划舟相救,沿水招魂。两千多年来,这一驾舟相救的场景相沿成习,逐渐演变为世界各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独特景观,并由此丰富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套丰富、独特且具有神秘色彩的端午习俗体系,使端午节的文化意蕴实现了质的飞跃。汨罗因此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雕龙头 黄松柏摄

在汨罗,原生态与再生态的端午习俗并存。这些习俗主要分布于汨罗江中下游地区,内容包括办盛宴、吃粽子、挂香包、抹露珠、歇端午、采百草、唱老戏、回娘家、插艾挂菖、喝雄黄酒、雕龙头、扯龙须、抢龙水、造龙舟、赛龙舟等,更有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亮舟等神秘仪式。民间还流传着“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端午民谣。

亮舟 黄松柏摄

从表面看,“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与其他地区的端午习俗似乎相似,但深入观察可见其独特之处。例如,插艾叶和菖蒲本是各地常见习俗,象征道士驱邪的令旗与宝剑。但在汨罗,人们将屈原视为守护神,取代了道士的角色,因而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艾叶成为屈原的坐骑,菖蒲化为他的长剑。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主要元素,起初是屈原投江后,江边百姓驾舟打捞屈原的遗体时,将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坨投入江中,祈求蛟龙勿伤屈原身体。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用彩色丝线捆扎的角粽,用以祭奠屈原、慰藉水鬼、震慑蛟龙。

赞龙舟 黄松柏摄

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最鲜明的元素。自屈原投江后,祭龙与龙舟下水等仪式均以屈原为核心。龙舟下水时,人们唱道:“端午竞渡吉祥歌,汨罗江里龙舟梭;屈原本是神仙辈,大显威严保山河。哟……”朝庙之后,划舟人齐声高唱:“可叹楚王是昏君,划(咚咚锵);听信谗言贬屈平,划(锵咚咚锵);千古忠魂留饮恨,划(咚咚锵);万代儿郎祭阴灵,划(锵咚咚锵)……”

屈原投江殉国后,端午节便与他结下不解之缘。屈原在“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占据核心地位,使这一节日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更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

相关习俗与文化场景自汉代起便有零散记载,如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5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以及《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文献中均有描述。

插艾挂菖 黄松柏摄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充分展现了两岸人民的创造力,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文化氛围浓郁、参与热情高涨、影响深远等特征。

进入20世纪80年代,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备受世界关注,龙舟竞渡更是传播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粽子  黄松柏摄

屈原投江之前,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属于原始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伴随农耕文明发展而演变,既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载体,凝聚起个人与民族的共同情感与记忆,陶冶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认同。

主要参考档案: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汨罗江端午习俗》

《湖南日报》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