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为向党的101岁生日和即将召开的二十大献礼,4月19日至5月15日,汨罗市一中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与“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相同主题——“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通过“小故事”折射党领导下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用普通人讲述自己家故事的方式,表达以家为纽带的相濡以沫的真情,记录在日常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100余篇。组委会已评审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汨罗市融媒体中心“掌上汨罗”平台刊发,供大家交流。
上大山
汨罗市一中 陈乐奇
家乡东面15公里处有智峰山,海拔近600米,上那里捡柴,家乡人称之为“上大山”。
上大山有多条线路,我屋场人通常走两条线路。
一条是经“忠祠堂”(青狮小学)到“石洞口”登山。石洞口有“香铺”——利用水力制作香签棍的作坊。从这里登山,一小时的路程达山顶的“路头眼”,这里地势宽敞,有山泉一口,是往来歇息、喝水和进食自带饭粮的好地方。由路头眼向东下山背捡柴有三个去处。一是右前方的“罗里”;二是正前方的“赵坡年”;三是左前方的“枫树坪”、“金井峡”、“苍冲”、“龙洞”一线。龙洞出了个开国少将,叫吴咏湘。罗里和赵坡年均有较大的村落,山民阻止外人捡柴,即使你偷偷摸摸捡好了柴,挑着担儿上路,也有被他们拦住没收的危险。因此,通常的去处是更远的左前方——人烟稀少的枫树坪、金井峡、苍冲、龙洞一带。
另一条是经“黄泥坪”,入“智源洞水库”,上至半山腰的“大灵庵”,再爬上山顶,于山背向东下去,左前方是“红坡”,坡缓,但那里是杉木林,无硬杂木柴火可捡;右前方是“牛场里”,坡甚陡,却是捡柴的好去处。大灵庵古庵当时已毁,只剩破屋三间。曾写打油诗一首:“智峰山上八角尖,都说上面住神仙,每当我们爬上去,古庵破屋冒青烟。”但这里地势也开阔,也有山泉可饮,是这条线路上往来歇息、进食的好地方。
我第一次随大人们的队伍上大山是11岁那年。当时纯属好奇,吵着要去的,走的是香铺那条线。香铺附近有巨石一块,登山的第一步,始于此。到达那里,大人们停住脚,叫我脆拜巨石,叫“拜石菩萨”,大意是,每个第一次上大山的人都要拜石菩萨,如此则可保一路平安,顺顺畅畅。
此后六年多,直到我考取大学,上大山,成了我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本上是每周星期六、日两趟,寒暑假除刮风下雨和“双抢”等特殊日子,几乎每天一次。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一,哪怕大雪封山,进山捡柴,雷打不动。大致,“进柴”与“进财”谐音,一元之始,进财!多美好,多吉祥,多令人憧憬啊!
那段捡柴的日子,有许多惊险和有趣的故事。
一日,在牛场里捡柴,一梓树下,发现几根干柴,便赶过去捡,由于林密,潮湿阴暗,在捡其中一根时,突然感觉不对,凉凉的、软软的,猛的醒悟,原来是一条一米多长的大乌蛇,幸亏反应快,没被蛇咬着,但惊吓不小,半天,双手都在发抖。
又一日,与长我10岁的族兄忠恕哥同行,于山背的金井峡挑柴登攀返家,山路狭窄,右边是高高的树丛,左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下午快5点的样子,西边的太阳被大山挡住,阳光射不过来,所行的山背,天色微暗。忠恕哥在前,我在后,相距10米。突然感觉右边树丛中有什么动物“沙沙”蹿动。山里食肉动物多,天渐黑,我心里着实害怕,忙喊:“如何是好?”忠恕哥安慰我:“莫怕!用右边柴火护着身子,快把柴刀抽出来握紧!”我依他的做了,眼睛往右斜睨,瞥见树丛中好大一只野猪!幸亏这家伙没有攻击我,否则,我非掉下左边的山谷不可!
再一次,也是在金井峡捡柴,意外地发现两株大茶树上攀附着密密麻麻的藤蔓,上面的果子啊,一束一束的,真多!凭经验,我立马判断:“洋桃”(即猕猴桃,洋桃为家乡的俗称)。已是晚秋季节,洋桃熟透了,我喜出望外地脱下长衣长裤,砍下一根“血红藤”,将裤口和袖口扎紧,爬上茶树,摘下洋桃装满衣裤管,捆在两束柴火上,上身赤膊,着一条裤衩,一肩将柴火连同洋桃挑了回家。洋桃煨在米缸中,整整半个月,我和家人美美地品尝了一把大山的馈赠——这可是纯野生的猕猴桃啊!我一生中吃到的最美味的果子!
“柴米油盐酱菜茶”。我少年时代的家乡,虽然是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但家乡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粮食,生产队依据“工分”分配,小菜,自留地自产,衣服鞋袜,母亲们纺纱织布纳鞋缝制,基本自给。柴,排在第一位,对于地处平地而柴火来源困难的我屋场人来说,柴火问题,除了稻草、棉花杆能够支撑两三个月外,所需的空额便只能靠15公里外的智峰山了。六年多,每年近百趟上大山,每次往返30多公里,虽然辛苦,但保证了家里柴火的供应,更主要的是,这段少年的经历,炼就了我一副好身板、好体格,磨砺出了我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段日子很苦,很有意义,也值得回味!
如今,生活用煤、液化气、天然气如同彩电、冰箱、小汽车一样,都进入了普通农家,家乡人不再因柴火问题而上大山了,智峰山不再因人们上大山过度消费而满目疮痍,而是变得越来越青葱亮丽,成了家乡最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曾经上大山到达过的不少地方开发成了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所。山背面的苍冲,新辟了一块风水宝地,建成“汨罗烈士陵园”;龙洞,吴咏湘将军的故居修葺一新,向游人开放。这两个地方,均为汨罗著名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山正面的大灵庵,现更名大灵寺,近些年,庙宇巍峨,开发成了家乡的佛教圣地和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地方;大灵寺上方的“佛果寺”,也新开发出了一个体育休闲基地——滑翔伞飞行体验基地。
看到三三两两的人们将私家车开进智峰山,在智峰山的各处景点,或参观学习,或旅游观光,或休闲度假,或拾阶拜佛,或滑翔体验,人们个个悠闲自在,幸福满满,再回想我少时候那段脚着草鞋负重跋涉于山间小路的艰苦岁月,心潮止不住涌动: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真的富裕起来了!
作者简介
陈乐奇,男,1962年生,汨罗一中历史教师,1982年起从教高中四十年,1982年开始零星发表点文学作品,其中,《探寻长乐》获汨罗江首届全球文学奖散文类“求索奖”。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三个维度,重温总书记讲述的抗战岁月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卷主要篇目介绍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和总书记面对面 | 青山常在路更长
学习新语·抗战|铁军忠魂 永不褪色
学习手记 |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读懂“两山”理念的实践导向
看见美丽中国丨三江源20年蜕变:千湖归来 “中华水塔”焕新生
学而时习之|焦裕禄精神是一盏明灯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