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丨玉米青青慰我情
2025-08-08 20:12:56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作者:许光辉          浏览量:2606

1993年初,我任汨罗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95年2月到岳阳市科委任办公室主任。离开汨罗这些年,我每逢春秋之际回到汨罗,看到那绿油油的玉米,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慨和激动:我总算为汨罗一个产业的兴起,做过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汨罗过去是基本不种玉米的。我查过1949年至1993年的统计资料,全市累计只种过4000亩,分布在13年间,其中最多的是1954年,1200亩;最少的是1980年,仅红花公社种了9亩。

记得是1993年我刚任科委主任的2月初,时任火天乡党委书记的巢平辉找到我,说是省农业厅《湖南农业》编辑部的杨藩向他推荐了一个高油玉米的品种,希望能得到我的支持。杨藩是火天乡周公村人,对我很关心,曾为我编发过许多稿子发在《湖南农业》杂志上,我很感谢他。既然他介绍巢平辉来找我,我当即决定去看看这个项目。

1993年,我以科技立项的形式支持火天乡种了春秋玉米600亩,平均亩产550公斤,高的达705.5公斤,我的朋友任伯傅还为此写了一个长篇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1994年,市科委将《高油玉米综合利用开发》列入了省级“星火计划”,种植2万亩,亩平472公斤,高产丘块达750公斤,总产944万公斤,产值1170.56万元,农民增收400多万元。1995年,全市仅春玉米就种了5万多亩。

火天乡负责干部察看玉米长势

44年只种了4000亩,而两年就发展到了一季种5万多亩,且呈风发激扬的态势—1996年突破10万亩,这一项目能够以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记忆的:

一、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敲定开发项目

1993年春玉米成功后,我就在考虑大种玉米后的市场问题:汨罗是养猪大市,1993年出栏60万头,1994年105万头。其时“湖南正虹饲料厂”正在向巅峰挺进,市内饲料工业异军突起,全市的年生产设计能力近40万吨,对玉米的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玉米生产市场已经全方位形成,玉米的“出路”通畅。

汨罗种植玉米,可以不占用稻田,这是值得大力开发的。汨罗全市有丘岗面积97.33万亩,占陆地总面积的53.53%,旱地和灌水有困难的农田有20多万亩。经过查阅气象部门提供的44年的气象资料,证明这些丘岗地的降水量和积温完全满足种植一季玉米的要求。

项目和种植用地确定后,选用什么品种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油玉米含油比普通玉米高一倍以上,达10%左右。玉米油是一种医疗保健食用油,能够防治血管粥样硬化症,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有积极疗效,国际市场十分走俏,价格一涨再涨。当时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想法,就是种高油玉米,能够得到科技部门的立项支持。省科委和岳阳市科委对我的想法也给予了明确的赞赏。1993年下半年,市科委垫付了2万多元资金,在北京农业大学调进了2万亩的高油玉米种子。

二、广泛宣传,不断实践,创造成功经验,推动项目实施

高油玉米是新品种,我们也缺乏了解。当我们有开发高油玉米这个想法之后,我就通过广泛的渠道尽可能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知识后,我们便利用一切机会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讲开发高油玉米的好处和前景,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1994年,市政府把开发高油玉米列入了农业开发的“十大工程”之一。1993年高油玉米种植成功后,我们随即安排了200亩秋玉米,旨在摸索经验。1994年,2万亩玉米种下去后,我们多次研究,确定成立了一个负责种植推广的专门班子,以科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邓学礼为主,另派具有高级职称的余谓安和中级职称的鲁建新协助,并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了3万元,安排一部专车,以全副精力来做这项工作。在主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蒋亚雄和农业副市长王可成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乡镇、村干部密切配合,动员广大农户认真耕作,使2万亩玉米喜获丰收,给很少种玉米的湘北地区放了一个“响炮”,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当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陶鲁汉不但两次来汨罗专题考察,而且在汨罗召开了南方八省玉米生产现场会,认为汨罗为国家“玉米南移”的整体构想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样板!1995年,市委、市政府形成了年开发10万亩高油玉米的方案,并将任务分到了乡镇。1994年12月,我向市委副书记蒋亚雄提出了“要种玉米首先是种子到位,种子到位必须把种子钱搞到手”的请求。蒋书记十分重视,并与我一道找市财政局局长杨雄,请他支持,市财政为广大农民垫付了36万元种子款,保证了5万亩玉米种子的落实。

三、采用多种形式,为农民培训种植技术

在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技术培训这个重点。要使农民掌握技术要点,按规程操作,远不是一次会、一份资料、一次辅导所能解决的,而要形式多样,反复进行引导。为此,我们不但印发了5万份《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添置了电视机、录放机和玉米栽培利用的专门录像带,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广泛作了宣传,而且不断地走村串户,深入田头地角,为广大农民认认真真地讲、手把手地教。我们还注重引导农民在玉米深度开发上做文章。指派专人广泛收集资料,编成了一本有关玉米综合利用的技术专辑,包括玉米粒、棒、青稞、花丝的多途径利用方法,发给了有关人员,对开拓干部群众视野起了很好的作用。一些小规模利用玉米加工升值的方法,也被人们所采用。如火天乡1994年就搞起了饲料加工和王鸽饲料开发,并做到了当年上马当年获利。

1995年初我到岳阳市科委任职后,出于那份深深的玉米情结,我总是在为汨罗发展玉米生产做工作。1996年,这个项目被评为岳阳市十个“最佳科技项目”之一,并被当时的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2000年,汨罗市丘岗旱地玉米开发获得岳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排名第一。至今想来,这个项目之所以成功,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更感谢蒋亚雄、王可成、邓学礼等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感谢诸多乡镇领导,特别是火天的巢平辉书记和桃林寺的徐泽民书记的支持。

(作者许光辉,退休前系岳阳市科技局助理调研员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