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造物志(十七)丨从孩子到瓜农,大荆西瓜藏着两代人的夏天与生计
2025-07-08 18:48:52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晓元 | 作者:甘芳芳 林子坤          浏览量:5494

【编者按】

“小镇造物志”是汨罗市融媒体中心2025年推出的多形态纪实系列,以“解码乡镇经济密码”为叙事内核,通过“轻量化传播+短视频场景化表达”的融媒体思维,呈现汨罗15个乡镇企业的产业突围路径、人才造血机制与文化活态传承。

从一双手工洞洞鞋的全球化之旅,到深山泉水的“华丽”转身,我们试图以“一物一产业”的真实视角回答:

汨罗基层如何生动实践乡村振兴?内陆乡镇如何凭“小物”撬动“大振兴”?

汨罗融媒体讯 (记者 甘芳芳 林子坤)你印象中的童年,夏天的味道是什么?大荆人的回答是:西瓜。当夏日的风掠过汨罗大荆镇,空气中浮动着西瓜香甜的气息,藤蔓间圆滚滚的西瓜泛着油亮的光。

每年盛夏,大荆镇107国道上每隔100-200米便能看见瓜农支个小摊卖西瓜,一守就是一天。一个卖瓜阿姨回忆着童年:“那时候和弟弟坐在瓜田里,一人抱半个西瓜。从小吃到大,西瓜都能当饭吃。”后来,那些曾经坐在瓜田里,吃一整个夏天西瓜的孩子,变成了种瓜的人。

“我也没想到,种着种着就种了一辈子。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们大荆西瓜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产业。”69岁的徐志中已经种了40多年西瓜。

当美洲西瓜、麒麟西瓜靠脆甜圈粉,大棚瓜靠反季抢占市场,为什么大荆西瓜还能经久不衰?

老瓜农杜建树自豪地说:“土壤好、光照足、农家肥就是我们的底气。”

大荆镇,北纬28°黄金种植带,砂质土壤,堪称西瓜的天选出生地。20世纪80年代,第一颗瓜苗在这里扎根时,没人想到这群靠天吃饭的瓜农,会用40年把‘笨功夫’ 熬成‘金招牌’。

然而,金招牌并不是那么容易熬成。虽然土壤适宜,但丘陵众多的地形并不利于大棚种植,西瓜是吸收了阳光雨露,但瓜农却要遭受风吹日晒。

“给西瓜授粉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等西瓜长起来要顶着太阳给西瓜盖稻草‘防晒’,下雨了又要及时排水……”瓜农伍万金说,西瓜就像个孩子,需要小心呵护。虽然累,但是看到西瓜长得好就开心。

有人说,大荆西瓜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辉煌。但只有瓜农知道,虽然西瓜的销售时好时坏,但现在的西瓜种植技术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对大荆西瓜依然抱有十足的信心。

如果西瓜界也有选秀,黄瓤西瓜大概是自带流量的反差选手。而大荆的瓜农们则将黄瓤西瓜变成了大荆西瓜响当当的特色。

今年大荆镇种植西瓜5000亩左右,主要品种是黄瓤无籽洞庭三号和金樱子,平均每亩产值超1万元,近200人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工作。

“我就靠种西瓜,养活了儿女,又送她们上了大学。”交谈中,徐嗲向我炫耀着,小学时候跟在瓜田里的女儿现在已经在大城市里工作了很多年。

从‘为了生计’到‘富了全镇’,大荆西瓜用 40 年证明:自然的甜,永远有懂它的舌头;坚守的味,总会遇到识货的人。

一审:柳勤进

二审:刘晓元

三审:谢   江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