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丨难忘八景初建时那份苦中乐
2025-07-04 09:00:40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作者:蓝笃忠          浏览量:249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景是湘北特为机关所在地,建立了湘阴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先后有200多名英雄儿女用鲜血浸染了八景54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后,勤劳善良的八景人民先后在境内修建了八景洞、东方红和蓝家洞三大水库,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良田。路断、山隔、水阻,老、少、山、边、穷等历史和自然条件使八景成为“汨罗的西藏”。在八景工作的艰辛和八景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泼墨难尽。然而,建乡伊始的八景干部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英雄的老区,他们秉承烈士遗志,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改造八景,建设八景,那份对生活、工作的执着和乐观,至今依然铭刻心怀。

一张粗陋的木床

1982年8月,接到组织的调令后,我依依不舍离开了苦战几年,初见成效的大荆公社,来到了蓝家洞林场工作。当时的林场包括1个国营林场和5个农业大队,国营林场有37个职工,都是从桃林林场、白水苗圃、玉池林场调过来的。农业大队有高华山、大同、智峰、三联、山阳,所辖52个生产队,共有3400多人、990多亩水田、652亩旱土。

当时林场其他负责人还有张胜隆(我去时已调走)、周可明、周辉奇、蓝曙光、余碰先、单正凯。余碰先和单正凯住在大坝上负责林业工作,另外6个同志,住在智峰村小学,也就是现在的码站小学。住房是一间很破旧的土砖结构的教室,地面凹凸不平,窗子没有一片玻璃,春天和冬天冷,我们只好蒙上塑料纸避风挡雨。下雨时,撑着雨伞,用提桶、脸盆等在自己房间接漏。夏天和秋天热,只好扯下塑料纸,山里蚊子特别多,多得连晚上聊天都只能躲在蚊帐里。睡觉不小心弄开蚊帐,蚊子就会飞进来狠叮一阵,那时山里蚊子又大又毒,醒来时,全身红肿,我们只好马上找来草药涂抹,很多天红肿才会慢慢消退。尤其难以忍受的是人多床少,有时只能两个人挤在一起,晚上常常热醒,一把大蒲扇经常轮番摇到天凉才停,很难睡上一个安稳觉。当时,我下决心想弄张床。在蓝家洞水库管理所任书记的陈景初知道情况后,他准备自己动手做一张床送给我。当时山上的树木都砍得差不多了,陈景初找了一些杂木,没有请工匠,他自己用砍柴斧头和锯,忙乎了好几天,终于做成了一张粗陋的木床。木床做成后,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余大炮(余碰先外号)还调侃他说:“丑了不要紧,只要床脚稳,一回做来摆,二回做成卖,三回一定很精彩,景胡子(陈景初)有空还做张给我。”陈景初笑着答应了,遗憾的是不久他就因公调动,想来景胡子至今还欠余大炮一张“口头床”呢。

1982年3月,副县长吴玉泗到八景检查工作,决定尽快把政府房子盖起来,并且把地方定在牛形嘴(当时我还未调八景)。4月份开工,到腊月才完工,刚搬进去,墙还是湿漉漉的,我们就烧柴火将墙烘干,虽然条件不好,但我们都非常高兴,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了。腊月十九那天,同志们搬进了自己房子时,每人都放了一挂鞭子庆祝,那种硝烟味,鞭子声至今仍留在我记忆深处。搬家那天,我把陈景初做的那张床搬进去,拾掇了好一阵,终于有了一张舒舒服服的床!美滋滋地躺在上面感慨万千。床虽粗陋,却很实用,这张床陪我睡了好几年,后来有了好床也舍不得换掉,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然暖烘烘的。遗憾的是,当时还没建厕所,我们只好利用基建队建房时留下的临时棚子,放口缸子当厕所,天一下雨,上厕所一不小心脚就会溜到粪缸里去。

1989年,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翁飞与部分八景乡领导在政府办公楼前合影(钟良初供图)

1983年5月,县财攻局一位负责人到乡里见到这种情况后,要我们打个报告。6月份,资金到位后就将乡政府的厨房、厕所建好了,条件从此改善了许多。

经多次翻修后的八景乡政府办公楼

生日南瓜宴

八景是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在54平方公里范围内,崇山峻岭,纵横交错,水库横亘,阻隔交通,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八景成了不通公路的“瘫子”,不亮电灯的“瞎子”, 不响电话的“聋子”的“三子之地”。我们很少到外头买菜,主菜常是冬瓜、南瓜、海带。我们经常戏称,毛主席住的中南海,咱老八景吃的“东南海”。特别是南瓜居多,因为南瓜易种,地里到处都是,吃不完用来喂猪。每次吃饭一见是南瓜,心里十二份不愿吃。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利用空闲时间到水库里钓鱼、网鱼,上山去捕捉野兽。俗话说,蛇有蛇路,兔有兔穴,我们就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放上隐蔽的装弓绳索,一头系在特制的木棍上,一头系在竹折子上,野兽踩上去,竹折子一弹,野兽就吊起来了,野兽越挣扎,绑的越紧,隔个三五天去看,运气好就有。但常常捕到野物大家都舍不得吃,用盐腌一下,用火熏烤着,用来招待来客。因为外面来客,如果没有好菜,总觉得对不住人。

1982年腊月十四那天,我从智峰村千斤、花木组赶回乡机关,路过早几天放绳的地方,收获了一只野兔,心想可与大家共享美味。到食堂里一瞧,没想到还挺热闹的,单正凯和余大炮从大坝上过来了,余大炮手里拿着一瓶酒,一见我就热乎乎地嚷着:“快来快来,今天是你的寿诞之日,咱弟兄们干一杯。”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同志们却记在心里,我心头特别感动。景胡子也来了,他笑着说:“今天还是南瓜宴,南瓜圆圆的,预祝团圆幸福。”桌上放了一大块圆南瓜煎饼,他们用红薯片在上面做了个“寿”字,还有几碟小菜和一大碗香喷喷的野猪肉,一人面前放一碗小米南瓜粥。那一顿,我觉得南瓜特别好吃,喝了许多酒,晕晕乎乎的,到今天那南瓜味还甜在我心里头。

半夜琴声

八景乡处于大山深处,经济落后,文化娱乐项目特别少,更没有电视节目,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张报纸。聊天、打扑克成了我们主要业余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有空,谈古论今,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唱花鼓戏的,热热闹闹。当时我们还编了个顺口溜:普爹(陈普良)的乱弹,曙爹(蓝曙光)的戏。蓝曙光的二胡拉得不错,还喜欢唱几段《刘海砍樵》,夏天乘凉时,他总来拉几段助助兴。当时,蓝曙光负责全乡公路修建工作。为彻底改变交通现状,建乡伊始,乡党委政府开始着手筹划公路的修建。1985年12 月1日,乡政府至周家冲1.4公里挖方工程正式动工。蓝曙光工作极端负责,一开工就背着行李住在工地上,一住就是个把月。他既负责测量,又兼施工监工,还要到外面与同志们一道跑资金,常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公路一修就是好几年,人也瘦了几圈,还患了多种疾病,特别是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到了晚上,痒得实在顶不住了,他就放开喉咙,拉起二胡唱起戏来,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晚上有戏看。刚开始,同志们有些吃不消,难以入睡,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当听到琴声响起来,就知蓝部长病又发了。奇怪的是,听惯了他的琴声入睡,一旦晚上没有琴声,反而睡不着。现在回想起那半夜琴声,心中慨叹不已:一是蓝曙光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令人钦佩;二是很想知道现在他的病是否痊愈,半夜是否还在拉二胡、唱戏?

夜宿西山

在八景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八景境内由于修建水库而形成300多条冲岔。全乡5个村,有3700多人分布在每条冲头岔尾,交通十分不便。每到一个村至少得走2个多小时,干部当天下村想当天回必须很早动身,否则会摸黑赶路。因此,一般回乡都带上自制的松明火把,以便回乡时急用。特别是三联村,隔山望水,一旦误过了船,就得夜宿山林了。1984年冬月的一天,我赶到三联村支部书记陈仲玉家,与陈仲玉一起解决几个组的田地调整后,已是下午3点钟。陈仲玉爱人留我吃晚饭,饭菜上了桌,盛情难却,匆匆吃完饭就往回赶,翻过几个山头赶到水库边已是5点半。而此时,水库里没一艘船只,我便只好坐在西山上等。傍晚时分,水库景色美极了,一轮夕阳挂在天边,映得满库水都红彤彤的。“满目青山呈黛色,一弯斜月挂树梢”,船还没出现,只能在呆山上过夜。高山水傍,夜晚气温越来越低,我打了个哆嗦,赶快拾了些柴火点起来,身上才暖和了一点。然后一边规划着今后的工作,一边添加柴火,烟一支接一支的抽,睡意渐渐袭来。远处、近处的虫声、鸟声此起彼状,周围的黑暗象要吞吃我一样。我忽然感觉到一股凉意,虽不信神鬼之说,可从没夜宿山中,心头怦怦直跳,黑暗中似有无数眼睛注视着我,令人毛骨悚然。很快,疲劳战胜了害怕,我渐渐靠拢火旁入睡了。也不知什么时候,一阵机船响声吵醒了我,我抬头看了看,来了一只船。我赶紧跳起来,拼命地喊,上船才知是一条森林防火防盗巡逻船。船上的钟许凡告诉我,以为这里要发山火,赶快跑过来,现在是知凌晨3点多钟了。

像这样的一些小事,还有很多,事很平凡,却充分体现出在老区工作的干部那种大无畏精神,那种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那种团结一致、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建乡至今已经15年了,这15年来,八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15年是八景人民艰苦创业的15年,是八景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带来巨大变化的15年,也是八景为走进新时代而打下坚实基础的15年。我坚信,创造了15年辉煌成就的八景人民,扎根八景艰苦奋斗的干部,仍然会一如既往努力改造和建设新八景。

(作者:蓝笃忠,退休前任八景乡乡长)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