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非洲无籽西瓜第一人”!汨罗王安华获评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2025-04-30 16:03:09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晓元 | 作者:夏凡          浏览量:949

王安华(中)在汨罗市汨罗镇江景村高档红椒种植基地现场指导高档红椒种植技术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夏凡)近日,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公布,汨罗市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王安华获评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王安华参加工作36年来,始终坚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帮扶、人才培养及农民培训,用汗水与智慧默默耕耘于湖湘大地,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8篇,编写50余万字技术资料,并作为农业农村部援外专家库专家,7次赴非洲执行援非任务,被誉为“非洲无籽西瓜第一人”,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的“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

农民的儿子立志为农,把无籽西瓜引进非洲

现年58岁的王安华在农村迈着“泥腿子”长大,自小就和农业打交道,“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的艰辛有着至深的感受。”这为他扎根农业、改变农业埋下了伏笔。1988年,从岳阳市农业学校植保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汨罗市原大荆乡政府任农技员。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王安华把用科技服务三农、奉献三农作为人生目标,坚守田间地头,常年坚持在办点示范、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最前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从始至今真实工作写照。

因为勤奋好学、专业技术过硬,1992年,他被调至汨罗市农业局经作站工作,作为汨罗市经作战线领军人,负责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特色产业开发的技术工作。长年扎根农业一线,他在广袤农村积累了丰富经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王安华入选农业农村部援外专家库专家,被委派至非洲国家加蓬共和国开展为期两年多的国家援外项目。西瓜虽然起源于非洲,但当时,无籽西瓜还未在非洲大规模种植和推广,非洲很多人并不知道有无籽西瓜。王安华此行任务之一,就是为非洲引进无籽西瓜。

然而,出奇的是,当地气候和土壤都完全满足无籽西瓜生长条件,但从中国带去的无籽西瓜优良品种在当地只要长成小瓜,就会烂在地里,当地农技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为找到原因,王安华每天一早就到地里观察,还因此染上了疟疾。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蹲点观察,王安华发现,原来是当地一种名为地中海食蝇的害虫,通过尾针将卵产在幼瓜内,西瓜成长的同时,蝇卵也逐步孵化成虫,啃食瓜肉,以致西瓜难以长大。

找到了原因,王安华对症下药,采取网袋防护、药剂诱杀等方式防治虫害,硕大甘甜的无籽西瓜由此在非洲大陆规模化种植,加蓬共和国领导人品尝到中国专家培育的无籽西瓜后赞不绝口。这是无籽西瓜第一次在非洲大地成功种植,王安华也被誉为“非洲无籽西瓜第一人”。

王安华向南美洲学员现场传授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此后,王安华又多次被委派至非洲开展国家援外项目,累计时间达5年,推广了水稻、蔬菜等21项符合非洲实际的实用技术,得到受援国和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评价,离开非洲时,被当地农民送了一程又一程。让王安华深感遗憾的是,援外期间,他的父亲因意外去世,由于签证问题,他没能及时赶回国见父亲最后一面。

技术攻坚助农,把高档红椒种进3万亩育秧大棚

技术创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备素质。但作为基层一线科研人员,王安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却面临着经费和团队等多种困难。对此,他一方面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积极在省科技厅争取科研课题。

2015年,王安华在一次市场调研中发现,湖南元旦春节高档红辣椒消费旺盛、价格高,但湖南甚至整个长江流域在“两节”都没有高档红椒的产出,全省超过5万吨的消费量全靠外运。他一直思索着要填补这个空白,由此开始了对高档红椒挂树保鲜越冬、早春再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艰难攻关。

筛选品种,克服灰霉病,研究保温防冻措施和栽培技术……王安华经常在闷热的大棚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满身是汗是常态。“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说。

王安华察看红椒长势

经历无数次失败,突破层层技术障碍后,王安华带领科研团队终于在2019年取得初步成功,并将该课题申报了湖南省科技厅创新创业项目,争取到了经费支持。2020年他带领团队一边继续课题研究,一边扩大种植规模,开启成果转化走向产业化的步伐,取得轰动性效果。上级专家组现场评议的结论是:“填补湖南省空白,技术国内领先。”

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已完全成熟,推广到了岳阳市5个县市区,面积突破1000亩,并成为湖南省水稻育秧大棚高效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在湖南省3万亩水稻育秧大棚上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巨大价值。

这些年,王安华还主持了“雄性不育中甘系列甘蓝新品种育种技术成果在湘转化与示范推广”“君山蔬菜科技园高品质辣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控根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水稻育秧大棚高效综合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等10项重大技术突破,取得5项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在产业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水稻育秧大棚高效综合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特色产业与水稻协调发展,避免了特色产业与粮食争地。汨罗水稻育秧大棚高效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000亩,走在全省前列。2024年,全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选在汨罗举行,汨罗的水稻育秧大棚高效综合利用成果得到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

同时,作为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王安华把为三农履职代言当成不能懈怠的神圣使命,充分利用贴近一线的便利,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广大农民心声和诉求,积极参政议政,共提出高质量代表建议案35件,有21件关于三农领域,有3件被省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案。

“传帮带”不止步,把学术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作为基层科研人员,走出办公室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写在产业开发的征途上,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彰显科研人员的价值。”这是王安华信奉的工作信条。

湖南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岳阳市民营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是岳阳市重点扶持和保护的农业企业。该公司在转型进军农业发展之初,农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应企业强烈要求,从2016年开始,王安华作为科技特派员,在组织的安排下被派驻到该公司的万亩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扶持。

王安华凭着对农业的专注与热爱,坚守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基地,从技术团队组建、人才培训、研发课题选定和实施,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进行了“高品质红椒挂树保鲜越冬和早春再生高效栽培技术”“蔬菜有机基质控根栽培技术”“茄果类蔬菜特早熟反季节栽培”“蔬菜水培无土栽培技术”等10多项创新技术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品种30个,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增强了企业进军现代农业的信心。

这些年来,王安华共推广实用技术26项,引进蔬菜、西瓜、玉米水果新品种48个,联系帮扶企业2家,帮助创办蔬菜合作社6家,创建特色基地3个。同时,利用各种平台主持和参与了211场农民技术培训,培训农民1.3万人次,在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和服务主体中创造了显著业绩,被农民朋友亲切称为“王教授”。

如今,尽管已临近退休,王安华仍积极奔走于田间地头或培训会场,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他说,农技人才依然紧缺,现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培养壮大农技队伍中坚力量,还得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科研无止境,正如王安华多年未改的微信名——“永远在路上”。

一审:张   咪

二审:刘晓元

三审:谢   江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