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和急救处理知识宣传
2014-05-31 10:10:52          来源:|0 | 编辑:pengyou |          浏览量:1703


    第一部分:工伤基本知识及预防

     一、定义: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二、工伤的危害性

    1、企业方:经济损失、生产岗位缺员、员工士气受影响(怠工、辞职);

    2、员工:健康受损、就业困难、婚姻家庭蒙受阴影;

    3、国家:增加社保负担,加大了社会弱生产力人群数量,社会不稳定因素隐患加大。

    

    三、工伤的预防

    (一)发生时间:夜间:7PM-12PM,中班:12AM-3PM,下班前后,凌晨,占80%;

    (二)发生的季节:相对来说,春夏季高发。

   (三)发生的人群:年龄:18-30岁的未婚青年85%,30-45岁老工人,老师傅,高管8%。另外还有一新工人,加班人群,未经岗前培训的临工。

    (四)预防胜于一切:人员、机器

    人员:

    1、加强管理,增强意识。包括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设专人抓工业安全,针对时间、季节加强班组长等各级领导车间巡查等。

    2、加强岗前培训

    3、定期开展安全讲座

    4、保证休息,控制无节制的加班

    5、人性化管理,注意员工的精神状况

    6、禁止串工种或常换人

    机器:

    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防止因生产设备的原因发生事故。



    第二部分:工伤事故急救处理

    一、急救

    急救定义:

    急救,即紧急救治,就是当有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利用现场的资源,迅速而适当地对伤病者进行初步的医学护理。然后从速送入医院。

    急救目的:

    保存生命

    防治伤势恶化

    促进复原

 

    二、突发状况的现场应急处理

    (一)中暑

    1、症状:轻者头晕、想吐、心慌、乏力,重者昏迷;

    2、处理:抬至阴凉通风处,驱散人群,冷毛巾敷头部及胸部,喝冷的糖水、淡盐水、西瓜汁、霍香正气水等;

    3、预防:平时应有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营养,工作时应穿浅色透气性好的衣服,备好消暑解渴的清凉饮料和一些防暑的药物。

 

    (二)过劳昏迷

    1、发生时间:上午10:00-11:00,夜间

    2、发生原因:没吃早餐,饥饿,疲劳,导致低血糖反应

    3、处理: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掐人中,给予糖水喝,休息,进食。

 

    (三)烫伤、烧伤

    1、高发工种:锅炉厂、陶瓷厂、铁厂、铝厂、油厂、电热机等

    2、预防:增强防火意识,安全用电,做好危险化学品的安放管理

    3、处理:

    (1)冷疗(误区:起水泡);

    (2)创面勿搽任何药物,用干净纱布或毛巾包扎,病人平卧,镇静止痛,及时送院;

    (3)若患处起了水泡,不要自己碰破,以免感染;

    (4)如果衣服与皮肤粘连,不可撕拉或用水浸湿,可将未粘的部分剪去,粘连部分留在皮肤上,尽快送医院治疗。

    4、化学烧伤:脱去衣物,强酸、强硷、生石灰等要先抹去,再用大量清水冲洗,用中和剂,酸用苏打水,硷用醋或柠檬酸

    5、电烧伤:脱离电源,心肺复苏

 

    (四)外部创伤

    1、头皮裂伤:出血,毛巾加压止血,送院;

    2、头皮撕脱伤(女性易发生):纱布或毛巾覆盖头部创面,加压包扎,止血,取出头皮,保存,送医院。急时可用安全帽内胆,垫入毛巾,盖在头上,送院;

    3、七孔出血,鼻孔流出液体:静卧,保持清醒,上担架送医院;

    4、眼球外伤:勿揉,用水冲出异物,包扎双眼送院,不可用手拔出异物,以免加重损伤,如眼球突出用汤勺盖住平躺送院;

    5、鼻、耳、牙齿等均可再植;

    6、颈、胸、腰椎外伤:以颈、腰椎最常见,3-4人平抬病人,放在门板上送院。

 

    (五)四肢骨折

    1、症状:肿、痛、畸形、活动障碍

    2、处理:

    闭合性:用木板、棍状物或大本的书捆扎固定后送院。

    开放性:包扎,止血,骨外露勿回纳。

 

    (六)手外伤(占企业工伤非常大的比例)

    1、高发工种:冲床模具、传送带、抛光机、轧钢机、印刷机、搅拌机、电锯等等。

    2、误区:(1)、受伤时间短(2)、没伤到骨头

    3、处理:镇静、止血、包扎、保存

    (1)、镇静,停机,勿惊慌,勿强扯

    (2)、包扎止血:单指受伤,用另一只手紧捏手指的两侧;多指受伤、手臂外伤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加压包扎;勿用紫药水或烟丝、香炉灰、泥土等。若打急救电话应说明出血情况。

    (3)、取出伤肢,勿扯出,勿倒车,关机,拆开机器,高温机器用水冲冷却。

    4、断肢、指的处理:包扎后用塑料袋密封放入冰容器中,勿用水或酒精等浸泡,争取最短时间送到医院(夏天6小时,冬天12小时,尽量不要超15小时)。

    5、转送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一般专业手外科,约60%以上有再植可能,30%可行手术保留长度,实行残端修整的不到10%。整体毁损性离断可异位寄养加局部皮瓣,待病情稳定后再回植。

    

    三、黄金时间抢救工作——心肺复苏术(CPR)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2)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3)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告知无呼吸。   

    (4)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5)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 

    (6)松解衣领及裤带。  

    (7)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8)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9)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10)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1)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2)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第三部分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总论  

    一、定义: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危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物理因素 

    (1)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 噪声、振动。

    (4)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

    (5) 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三、法定职业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

    2、所谓法定职业病,是指由国家确认并经法定程序公布的。

    我国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规定了10大类115种法定职业病,其中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职业性物理因素疾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3、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4、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引发职业病的条件:有害物质的性质、作用人体的量(剂量-浓度-接触时间)、设备防护条件、个人健康状况。

 

    四、职业病防治及其管理

    (一)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 

    (二)对建设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  

    (三)对工作环境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

    (四)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个人的健康监护档案   

    (六)消除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

    (七)合理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八)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九)对青少年和女工要给以特殊保护 

    (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护知识,制订职业卫生制度

  

    五、常见职业病

    (一) 尘肺

    1、定义:

    (1)尘肺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有害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病。 

    (2)尘肺属法定职业病,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诊断才有效。

    (3)确认能引起尘肺的粉尘有矽尘、矽酸盐尘(如石棉尘、云母尘、滑石尘等)、炭粉(如煤尘、碳黑尘、石墨尘、活性炭尘等)、金属尘(如铝尘)。 

    (4)电焊工人除应注意眼睛防护外,还应防止焊尘、焊烟对人体的危害。

    2、尘肺临床表现: 
    尘肺的临床表现与尘肺病变程度及是否有合并症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咯痰、胸疼、气短、心悸,亦可有咯血、乏力等。单纯Ⅰ期尘肺患者常无明显症状。Ⅲ期患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端坐呼吸等。

    3、尘肺的主要并发症: 
    尘肺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气胸、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等。尘肺的并发症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对已经脱尘作业的工人,还应定期体检,以及早发现异常。

    4、尘肺预防: 

尘肺的病因明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控制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具体措施是:

    (1)依法治理,工程设计真正做到“三同时”,对原有的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改造,使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我国探索总结出的防尘、降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是行之有效的综合治尘经验。加强卫生监督是做好防尘工作的保证。

    (2)开展职业卫生教育,提高领导和工人对防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防尘工作成为领导和工人的自觉行动。

    (3)就业前的体检亦是预防的重要内容,不准有粉尘作业禁忌证的人从事粉尘作业。粉尘作业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核;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影响肺功能的疾病。

    (4)对粉尘作业的工人要做好定期健康监护,确保工人身体健康。

 

    (二) 噪声

    1、生产性噪声分类

    (1)机械性噪声,是由机械的撞击、磨擦和转动而产生的,如织布机、球磨机、电锯、锻锤等产生的噪声;

    (2)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气体压力发生突变引起气流的扰动而产生的,如鼓风机、汽笛、喷射器等产生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如发电机,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1)特异作用

噪声可以造成人体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持久性听力损伤(听阈位移)。长期接触85dB(A)以上的噪声,会造成听力损失和职业性耳聋。 

    (2)非特异作用

     a、神经系统:长期影响会引起失眠、耳鸣、多梦、头痛、惊慌、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神经过敏,神经衰弱综合症,脑电图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引起神经官能症。
     b、心血管系统:出现血压不稳,心率加快,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缺血型改变;血管痉挛、冠心病等。噪声会加速人们心肌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

     c、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道溃疡患病率增高。

     d、其它系统:(1)内分泌系统紊乱等。(2)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损伤现象。(3)致癌: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麻痹状态。(4)影响胎儿智力:

     e、对心理方面的影响:70dB(A) 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当噪声高于90分贝时,交谈和思维几乎不能进行,它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认识误区: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就是对听觉系统的暂时性或长期病理损伤。

 

    3、噪声性耳聋的预防    

    对噪声性耳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早期进行听力保护,加强预防措施,至为重要。

    (1)防治噪声:1.吸声;2.隔声;3.消声;4.隔振 ;5. 减少生活性噪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提高人体对噪声的耐受力。

    (2)个体防护:耳塞的隔声效果可达20~35dB ;耳罩的隔声效果可达30~40dB 

 

    (三) 高温中暑

    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         

    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1、体温的调节: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2、水盐代谢: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 

    3、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作业工人的胃肠道疾病应归类于职业性多发病

    5、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A急性热致病(中暑)

    按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可诊断为: 

    中暑先兆

    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亦称中暑性高热: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皮肤干燥,热而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2)  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时而发作,时而缓解。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3)  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迅速、头昏、头痛、口渴、心悸、恶心、呕吐,多汗继而皮肤湿冷、血压短暂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稍高或正常。
    B慢性热致病

    1、中暑的后遗症 

    耐热能力下降,伴有汗腺功能障碍、出汗能力下降。 

    慢性热衰竭表现。

    2、长期接触高温的积蓄作用 

    高温作业几个月后产生头痛、胃痛、心动过速、眩晕、恶心等不适。 

    高温作业几年后可产生高血压、心肌损害、血红蛋白过少等病症。 

    中暑处理原则

    1 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2 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3 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一)技术措施 自动化操作 通风 空调 
    (二)管理措施 
    1.宣传防中暑的知识: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问,避开最高气温。    

    3.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对预防中暑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保健措施 

    1、供给合理的清凉饮料和补充营养 。

    2、加强个人防护。

    3 、加强医疗预防工作 。


    (四) 其他职业病

    生产性毒物、铅中毒、锰中毒、苯中毒、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中毒等。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途径进入人体内。

    常用的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设局部排气罩;

    排出气体的净化;

    个体防护。

 

    汨罗市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服务中心    单位地址:汨罗市城南巷(昌宏花苑对面)

    工伤事故报案电话:13378907918  13974058572 

                      5239697      5239595

 


 

 


责编:pengyou

来源:|0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