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源人的传家宝
2024-09-20 15:44:29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作者:唐晴雨          浏览量:7297

小源人的传家宝

任弼时纪念馆副研究员 唐晴雨

湖南省新田县金陵镇小源村村民刘金才家里有一个传家宝,他们家祖孙三代已经保存了八十八年。为了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一日,刘金才将传家宝捐献给了新田县政府。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出自一个伟大人物,见证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红军队伍开进了小源村

1934年8月20日傍晚,一支红军队伍开进小源村。战士们将行李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一块干地上,便各自忙开了。他们有的在山坡上搭帐篷,有的在田墈下挖土灶,有的上山捡柴火,有的帮助村里老人挑水劈柴,有的在墙壁上刷写标语。

与过往军队不同的是,这些当兵的说话和气,对群众秋毫无犯。他们买菜买米照价给钱,露营在山上和田里也不进老百姓的家里。他们主动找老百姓拉话,宣传穷人要革命的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军民融合像一家人。

村里年长的老人至今还记得,红军开餐时邀请驻地的老人和小孩子一起吃饭的情景。菜也就是那几样,豆腐,豆角,土豆,茄子,青椒,苦瓜,黄瓜,还有一点鱼和肉,这些都是刚从老百姓那里买来的。吃饭的时候,穿军装的都是站着吃,村里的几个老人和小孩子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鱼和肉都摆在这张桌子上。一个负责炒菜的红军伯伯给小孩子们每人盛了一碗饭,又给他们夹了菜,淘了肉汤,说你们小孩子是长身体的时候,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要好好识字读书,将来国家解放了要靠你们建设,要靠你们保卫。

红军借村民的大铁锅煮饭,哪家是第几号锅都一一登记。锅送回来的时候,锅里都留下一层厚厚的锅巴。红军知道粮食紧张,很多老百姓没有饭吃,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省一点下来留给群众吃!锅巴的故事一直在村里流传!

这支被小源的老百姓称为“天下最好的队伍”正是奉命从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为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探路的红六军团。

红六军团在新田留下的宣传标语

红军首长送给他一本《康熙字典》

1934年8月20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于20日傍晚从桂阳的潭湾桥、赵家桥出发,开进小源村,宿营在小源、老铺上、上户、下户、双溪岭、南塘铺村一带。红军刚进小源村,村民以为是国民党的军队来了,非常害怕,有的到山上躲避,大多数大门紧闭,不敢高声出气。

村里私熟先生刘隆丰一家六口,住几间瓦屋。红军战士前来叩门,轻声地问道:“老乡,我们是红军,想借你们的地方住一下,同不同意?”刘隆丰见来者态度诚恳,举止有礼,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随后,自己一家搬到后面两间厢房去住,腾出前面几间正房给红军暂时使用。刘隆丰家就部置成了红六军团的临时司令部,几位军团首长都住在这里。一位身材瘦削,戴眼镜、留胡子的长官待人特别和气,和刘隆丰很谈得来,总有问不完的话,家里有几亩田,今年能收多少谷?口粮不够怎么办?这里的读书人多不多?今年教了多少学生,现在讲什么书?这时刘隆丰的三儿子刘祖庭循声进来了,刘隆丰叫他给胡子首长鞠了一个躬,说一句“伯伯万福。”看到聪明活泼的刘祖庭,胡子摸了摸他的头,问他读书没有,得知他已发蒙,便叫秘书把行军书包拿来,取出一本半新的《康熙字典》,送给了他,并嘱咐他好好读书,做个有文化的人,将来好为老百姓办事。几十年以后,刘祖庭才晓得,当年住他家里给他送《康熙字典》的首长正是率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任弼时同志。

当晚,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等在距司令部不到五十米远的小源刘氏宗祠二楼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摆脱敌人。当时红六军团处境艰难,国民党湘军三个师、桂军两个师及薛岳部等多支追剿军从南北两翼压缩,妄图从东、从南、从北三个方面对我实行合围。我军的前面,即西面,横着湘江,水深流急,对岸有重兵把守,……会议开了一通宵,最后决定:乘敌部署尚未停当,选择有利地带,抢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地区前进。

小源会议旧址

按照会议的布置,军团部第二天开往新田县城。听说红军要走了,村民们奔走相告,依依不舍。他们早早的等在村口,把鸡蛋、辣椒、红薯、花生往战士的口袋里塞。刘隆丰挤到送别的队伍前面,握住任弼时的手说,你送的《康熙字典》,我会把它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他从刘祖庭手中拿过一个干的瓜萎,塞到胡子的手里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一定收下。任弼时接过这个沉甸甸的瓜蒌,问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刘隆丰说,这是我们新田的特产,叫“五月黄”大豆,你的身体这么瘦,拿这个来打豆浆喝,或者放一点肉炖着吃,对身体很有好处的。任弼时连忙把瓜蒌还给刘隆丰,大声说:老乡,这个我们不能收,也不能买,你们留着作种!你们能让我们在这里歇一晚,我们感激不尽了,东西我们不能要!你放心,我们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我们还会回来的!红军队伍远去,刘隆丰一直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之中。

此后,这本《康熙字典》就一直摆在刘祖庭写字的书桌上,陪着这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文化教员。文革期间,刘祖庭小心谨慎的将这本康熙字典藏在了自家墙缝里,这段往事也随之被尘封起来。直到2010年,年事已高的刘祖庭才将此事告诉后人。2015年,刘祖庭老人离世。他的儿子刘金才将康熙字典、刘隆丰的手写爱国诗本、刘祖庭少时的国语读本放在一起,精心保存。2022年的一天,刘金才手抚泛黄的康熙字典,坚定地说:“虽然这个字典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但是为了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红色故事,我还是要把它无偿捐献给政府”。

刘金才捐献证书

长征精神在这里扎下根

小源村有长征遗址遗迹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红军街,红军桥,红军井,红军亭,红军塘,红军子母树,走在小源,处处可以看到关于红军长征的动人场景。近年有村民在清理鱼塘的时候,挖出了埋在地下几十年的红军灶。磊起当年红军那样的土灶,像红军那样用大铁锅煮起五谷杂粮饭,炒几样新田农家土菜,这就是一个红军食堂。

2011年4月,红六军团后代合唱团放歌新田,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们走进小源村,与村民拉家常,忆往事,迎送场面不减当年,格外感人。2019年小源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当地党组织党性教育基地,干部党员廉洁教育基地。

小源会议旧址上红六军团主要领导塑像

小源是著名的红色景区,与任弼时同志有一典之缘的刘祖庭老人的儿子刘金才现在是这个景区的负责人。刘金才说,任弼时同志送我父亲一本《康熙字典》,这确实是弥足珍贵的,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扎根在几代小源人的心里,这更是我们永远的传家宝!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