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地活动“流量”变乡村发展“增量”
2024-07-29 11:17:21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张咪 | 作者:丁泽伦          浏览量:7669

2024年夏季,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柳肃教授来到川山坪镇达摩岭村大山深处,对隐匿于此百余年的左宗棠、郭嵩焘隐居地开展为期4天的历史调研和文物建筑研究工作,致力于湖湘文化的修复与传承;在三姊村李星沅故居,湖南大学实践团队致力于挖掘李氏家族史料和九峰桥历史文化元素,测量建筑尺寸,探讨牌楼广场改造、村庄排水规划、文化广场设计,打造历史文化和村民生活相结合的和美屋场……校地活动的流行,构成了乡村传统技能的创新补充,展示了不断成熟的高校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让活动释放更大效能,活动“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柳肃教授现场记录左宗棠隐居地

高校力量注入乡村,不仅在村庄规划发展上有所助力,同时赋能餐饮、住宿、旅游等诸多产业,为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川西村坚持以文化立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注重梳理川山毛笔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但当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山毛笔传统技艺面临制笔师傅老龄化和传统手艺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村集体经济产业川山毛笔受限于传统销售渠道而鲜为人知。

经过向专家学者多次推介与交流,湖南大学调研团队积极融入湖大元素,挖掘川山毛笔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设计特色包装、打造文创产品、开通线上渠道、融入教学课程,助力川山毛笔传统产业重焕生机,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

4月初,玉池山村集体经济产业玉麓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开启桶装饮用水全流程自动化生产,面对拓宽销路、提升品牌效应等难题,校地双方基于前期合作基础,经过多次探讨,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框架,标志着以湖大力量推动川山坪镇的乡村经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4年初,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数名骨干教师及20余名博士、硕士学子来乡村开展《经济问题调查》课程建设座谈会,以川山坪镇为研究平台,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探讨川山毛笔传统技艺重焕生机、“玉麓山泉”集体经济产业壮大等课题,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地活动是认识乡镇的一扇窗口。无论是古建筑、产业园区、高山民宿,还是古老村落、观景农业、沃野田畴等,都可以给活动“流量”带来感受地方文化、历史底蕴的新体验。以校地合作为基础,在专家学者、高端智库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校地活动成为展示乡村风采的平台。

2023年以来,湖南大学多次组织学生走进燕塘村开展春耕实践教育活动,在田间地头培育“三农”情怀,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参观玉池山居、达摩秘境、竹林山庄等民宿,调研川山毛笔省级非遗,为乡村文旅融合出谋划策。

湖南大学不同专业组成的50余名师生团队赴川山坪镇拓展“校外课堂”,湖南大学“三下乡”、宣讲团等数十支调研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既感受乡村文旅融合的现状,乡村也借助学子调研成果展示推介了振兴成果。

青江村活动中心墙绘

2024年,青江村活动中心进行全新提质升级,村支两委对近50米荒芜、斑驳的围墙改造陷入了难题,湖南大学建筑设计实践团队,对墙壁进行墙绘设计,热火朝天的一番加工之后,一组由青山绿叶组成的约50米墙绘,让村级活动中心鲜活生动起来。与此同时,在川山村川山小学民俗基地里,墙上的童趣体文字和复古风格漫画也给小院增添几许活泼。

2024年暑期,基于前期坚实合作基础,湖南大学“青枫计划”落地汨罗,进一步将“活动流量”变“发展增量”。

让乡村服务高校活动需要,让高校活动赋能乡村振兴,吸引更多高校从“办一项活动”转向“振兴一个村”,更澎湃的发展动能将在乡村与高校的“双向奔赴”中不断积蓄。

(作者系湖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湖南省汨罗市川山坪镇副镇长 丁泽伦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