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汨罗,“端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明”研讨会举行
2024-06-11 01:00:26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晓元 | 作者:谢建 杨志          浏览量:5898

“端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明”研讨会在汨罗举行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谢建 杨志)6月10日下午,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之“端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明”研讨会举行。数十位全国、省知名端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及屈学专家、本地端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齐聚汨罗,深入交流,共同探源端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明。

中国民协副主席、原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邱运华讲话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讲话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涘海讲话

汨罗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叶罡致辞

汨罗市委常委、副市长易万主持研讨会政务环节

中国民协副主席、原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邱运华,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涘海,汨罗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叶罡,汨罗市委常委、副市长易万,岳阳市作协主席、汨罗市委二级调研员舒文治等出席研讨会。汨罗市文艺界、屈学界人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生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与会专家、领导合影

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民协主席,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主持研讨会并作学术总结。会上,万建中、林继富、吕双伟、李跃忠、漆凌云、付珺、刘灿姣、潘雁飞、吴广平、任国瑞、刘石林11位特邀专家先后发言,围绕“如何做好端午与科技、旅游两个融合”“端午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端午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端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明探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进行思想碰撞。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上惊天一跃,汨罗江畔端午节就与一条江(汨罗江)、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紧紧地连为一体,并由此丰富了端午习俗原有的文化内涵,使汨罗江成为蓝墨水的上游、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民族精神升华的圣地、无数文人为之向往的地方。

“屈原精神的实质乃是在楚文化道统和政统均面临礼崩乐坏之际的顽强抗争。”中国民协副主席、原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邱运华在讲话中说,纪念屈原,是向他和他那个时代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致敬,是纪念他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不屈、处逆境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现今我们倡导新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是与时代发展前进的方向高度一致的精神。所以,纪念屈原,既要彰显他不屈不挠的爱国之心,又要明确文化创新与政治开放进步的历史发展大势。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

相传,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古人们都会沐兰汤、洒雄黄,避免“五毒”侵扰。端午习俗其原始文化含义应该是古人遣灾祛邪驱疫的风俗仪式,是一种民俗层面上的“公共卫生”活动。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端午节是全民集体强化防疫意识的时间节点,以仪式化的方式警示人们病毒瘟疫可能就在人们身边,所以,在当今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较之其他节俗,端午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符号,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蕴含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共同情感,也展现着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端午节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彰显着对生命与家园的精心护佑,对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端午节以多样化的生活实践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建构中华民族深层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取向。

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副院长吕双伟

“屈子文学是屈原影响湖湘乃至全国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副院长吕双伟分析了屈子对湖湘文学的独特影响,对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对湖湘文化教育及民俗的影响。

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李跃忠

“为满足不同的文化功能,可以就端午文化元素做相应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以使端午文化得到良性传承与发展。”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李跃忠借用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派的视角,论述了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发展端午文化,他认为,端午节的文化功能包括爱国求索,驱邪祈福、强身健体、唇齿留香、走亲访友等。

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

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分析了端午节插艾蒿传说文化隐喻的生成轨辙,他说,如今广为流传的端午挂艾蒿传说,是在原有驱灾主题中注入以德驱灾的文化心性,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由侧重人神关系转向重公义、轻私爱的轨迹。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员付珺

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员付珺认为,与屈原相关联的龙舟文化蕴含着民族忧患意识及拼搏精神,端午节吃粽子、悬挂艾草、赛龙舟等民间习俗历经千年不变,充分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期待。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刘灿姣

“当前,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正在经历‘传统—现代’转型的机遇与困境,即故事到赛事,从地方乡土小事件到体育赛事大事件,由传统民俗发展到节日文化遗产。”中南大学教授刘灿姣认为,应从深化节日资源发掘、协调节日主体关系、创新节日旅游形式等方面发力,探寻端午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潘雁飞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潘雁飞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端午民俗文化的文明演进层级及新变:即端午起源与文明意识意蕴发微、端午发展中习俗的叠加与文明意识的层级变化、屈原人格与端午民俗融合呈现的文明意识突破、端午民俗演进中文明意识的新变与展望。

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汨罗市屈原学会会长吴广平

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汨罗市屈原学会会长吴广平介绍了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划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包粽子等。他说,汨罗端午民俗具有主题集中、形式多样、巫风浸染、全民参与、传承久远、辐射广泛的特征。

汨罗本地民俗、屈学专家任国瑞

就如何传承发展汨罗端午文化,汨罗本地民俗、屈学专家任国瑞认为,应加强端午节和端午文化的研究,提高对端午文化传承的认识,实现端午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契合汨罗地方特色,打开创新空间,巩固端午文化主体性。

汨罗本地民俗、屈学专家,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

汨罗本地民俗、屈学专家,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对端午文化和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激发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并赋予时代特性,挖掘和保护内在的文化内涵。

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民协主席,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

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民协主席,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在总结讲话中说,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符号,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共同情感,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端午节彰显着对生命的精心护佑,对家国理想天下的追求,为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动力,多元化的生活实践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建构出中华民族深厚的力量,为筑牢中华共同体的意识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汨罗市委、汨罗市人民政府、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汨罗市文联承办。

一审:张   咪

二审:刘晓元

三审:张   为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专题
精选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